当前位置:首页 |
|
——基于2018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
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做出奋力推进“两山”实践示范区和美丽富饶“大花园”建设的决定,明确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2018年,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12月9日,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布《2018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根据公报显示,我市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8位,与2017年相比,位次前进2位。
一、基本情况介绍
(一)评价体系构成。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包括两部分:一是计算绿色发展指数,即采用《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前6个方面55项评价指标计算各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评估各地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二是开展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通过组织抽样调查来了解公众对生态环境的主观满意程度,突出反映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获得感”。其中公众满意程度调查结果进行单独评价与分析。(见下图)
![]() |
(二)2018年评价结果。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由省委组织部、省统计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实施。根据“四部门”联合发布的《2018年各市、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台州、湖州、温州,绿色发展指数分别为80.57、80.50、80.40;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宁波、舟山、嘉兴,绿色发展指数分别为78.60、78.46、77.55。(具体见表1)。2018年衢州绿色发展指数为79.59,总指数在全省各设区市中排名第8位。与2017年比较,我市总指数排名上升了2位。其中,资源利用、环境治理和环境质量三大领域排名相对靠前。
表1 2018年设区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
地区 | 2018年绿色发展指数 | 2018年分类指数 | |||||
资源利用指数 | 环境治理指数 | 环境质量指数 | 生态保护指数 | 增长质量指数 | 绿色生活指数 | ||
台州市 | 80.57 | 83.54 | 74.28 | 90.62 | 75.15 | 74.09 | 77.85 |
湖州市 | 80.50 | 83.04 | 76.24 | 89.09 | 73.26 | 75.52 | 79.04 |
温州市 | 80.40 | 83.40 | 75.48 | 88.48 | 74.15 | 75.78 | 78.08 |
杭州市 | 80.20 | 82.72 | 74.71 | 86.54 | 74.32 | 79.96 | 79.47 |
绍兴市 | 80.10 | 82.63 | 76.02 | 88.66 | 72.94 | 76.54 | 76.83 |
金华市 | 79.98 | 81.61 | 75.25 | 92.08 | 73.90 | 72.75 | 76.72 |
丽水市 | 79.96 | 81.60 | 75.02 | 93.04 | 76.76 | 71.65 | 72.93 |
衢州市 | 79.59 | 83.47 | 75.19 | 89.67 | 73.66 | 70.98 | 73.44 |
宁波市 | 78.60 | 80.90 | 71.62 | 86.99 | 74.05 | 74.82 | 78.72 |
舟山市 | 78.46 | 81.70 | 69.93 | 87.53 | 71.80 | 75.46 | 78.11 |
嘉兴市 | 77.55 | 81.99 | 75.69 | 79.28 | 66.72 | 75.95 | 78.35 |
表2 2017-2018年设区市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排序
地 区 | 绿色发展指数 | 2018年分类指数 | ||||||
2018 | 2017 | 资源利用指数 | 环境治理指数 | 环境质量指数 | 生态保护指数 | 增长质量指数 | 绿色生活指数 | |
台州市 | 1 | 4 | 1 | 9 | 3 | 2 | 8 | 7 |
湖州市 | 2 | 2 | 4 | 1 | 5 | 8 | 5 | 2 |
温州市 | 3 | 5 | 3 | 4 | 7 | 4 | 4 | 6 |
杭州市 | 4 | 1 | 5 | 8 | 10 | 3 | 1 | 1 |
绍兴市 | 5 | 7 | 6 | 2 | 6 | 9 | 2 | 8 |
金华市 | 6 | 3 | 9 | 5 | 2 | 6 | 9 | 9 |
丽水市 | 7 | 6 | 10 | 7 | 1 | 1 | 10 | 11 |
衢州市 | 8 | 10 | 2 | 6 | 4 | 7 | 11 | 10 |
宁波市 | 9 | 8 | 11 | 10 | 9 | 5 | 7 | 3 |
舟山市 | 10 | 9 | 8 | 11 | 8 | 10 | 6 | 5 |
嘉兴市 | 11 | 11 | 7 | 3 | 11 | 11 | 3 | 4 |
1.分领域看,六大指数“二升三降一平”。从2018年六大类一级指标看:资源利用、环境质量是我市的优势指标,分列第2、第4位;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排名居中,分列第6、第7位;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为劣势指标,列第11和第10位。其中,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两大领域排名较2017年分别前进了4位和1位;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和增长质量依次后退2位、1位、1位;绿色生活排位与2017年持平。
表3:2018年我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分类指标 | 全省排位 | 绿色发展指数 | ||||
2017年 | 2018年 | 排名变动 | 2017年 | 2018年 | 分值变动 | |
绿色发展总指数 | 10 | 8 | +2 | 78.76 | 79.59 | +0.83 |
资源利用指数 | 3 | 2 | +1 | 80.75 | 83.47 | +2.72 |
环境治理指数 | 10 | 6 | +4 | 74.94 | 75.19 | +0.25 |
环境质量指数 | 2 | 4 | -2 | 90.33 | 89.67 | -0.66 |
生态保护指数 | 6 | 7 | -1 | 74.41 | 73.66 | -0.75 |
增长质量指数 | 10 | 11 | -1 | 68.34 | 70.98 | +2.64 |
绿色生活指数 | 10 | 10 | 0 | 74.41 | 73.44 | -0.97 |
2.分县(市、区)看,各地排位呈“四升二降”。除了衢江区和江山市分别后退了21位和9位外,其余4县(市、区)排名较2017年均有明显提升:开化县由第67位跃居为第20位;常山县由第74位晋升为第39位;龙游县由第78位晋升为第62位;柯城区由第51位晋升为第40位。
表4:2018年县(市、区)生态文明建设结果排名
地 区 | 绿色发展评价结果 | 排名变化 | |
2017年 | 2018年 | ||
柯城区 | 51 | 40 | +11 |
衢江区 | 52 | 73 | -21 |
常山县 | 74 | 39 | +35 |
开化县 | 67 | 20 | +47 |
龙游县 | 78 | 62 | +16 |
江山市 | 41 | 50 | -9 |
3.分地市看,与丽水等兄弟地市仍有差距。衢州是浙江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浙江省“两山”实践示范区之一。2018年,我市绿色发展指数总指数在全省各设区市位列第8,虽较2017年前进2个位次,但仍略落后于同类地区的金华和丽水。通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差距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生态优势不足,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没有达到全省最佳,而丽水在这两大领域均名列全省第一;二是固有短板明显,增长质量和绿色生活两个领域排在全省最后。
二、分领域评价结果分析
(一)资源利用成效显著。“资源利用”重点反映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的总量与强度双控要求和资源利用效率,目的是引导地区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循环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减少排放。该领域包括14项二级指标(多为“十三五”考核约束性指标),权数合计29.36%,在六大领域中指标最多、权数最重。2018衢州市资源利用指数83.47,居全省第2,比2017年前进1位。从具体指标看,排名前三位的指标有6项,占比12.84%。其中,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率和耕地面积增长率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通过能源“双控”、节水型城市创建、农村土地整理等工作, 2018年我市资源利用效率有明显改善,对总指数排名拉动作用大。
(二)环境治理初见成效。“环境治理指数”重点反映主要污染物、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以及污染治理投资等情况,主要是地方政府在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方面开展的工作。2018年衢州市环境治理指数75.19,居全省第6位,比2017年前进了4位。10项二级指中,除了生活垃圾相关的三项排名未有变化,其余7项指标排名较2017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合计权重达14.68%。其中,进步大的几个指标依次为:氨氮排放量降低率(位次由第11前进至第8)、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率(位次由第10前进至第2)、污水集中处理率(位次由第9前进至第5)。
(三)环境质量亟待关注。“环境质量指数”重点反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状况,既与当地的环境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有关,也与当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有关。整体而言,我市水环境质量较高,但空气和土壤质量仍是我市两大“痛点”。近年来我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五水共治等工作,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已连续三年居全省第1位。3个劣势指标:第7位的单位耕地面积农药使用量、第5位的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第5位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受我市农业生产方式、山区地形、气候等因素制约,改善难度较大。
2018年衢州市环境质量指数89.67,排名第4。“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后退10位的下拉作用大,致使我市在这一固有优势领域排名比2017年后退2位。这是自开展绿色发展年度评价3年来,我市首次跌出全省前三位,与我市构建浙江大花园核心区、两山实践示范区的定位不符,亟待引起关注。
表5:2018年环境质量领域重要指标排名
二级指标名称 | 原始权数 | 指标类型 | 位次2018 | 位次2017 | 位次2016 |
27.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 2.75 | 正向 | 1 | 1 | 1 |
28.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 | 2.75 | 逆向 | 1 | 1 | 1 |
29.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83 | 正向 | 11 | 1 | 1 |
30.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83 | 正向 | 1 | 1 | 1 |
(四)生态保护行动需贯穿始终。“生态保护”重点反映森林、草原、湿地、海洋、自然岸线、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矿山恢复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治理。2018年衢州市生态保护指数73.66,居全省第7,比2017年后退1位。一方面,该领域所辖的8个二级指标中,受地理、资源等条件所限,我市有3个指标(湿地保护率、自然岸线保有率、海洋保护区面积)空缺不参与计算,权重按比例分配至其他指标。另一方面,我市除森林覆盖率和陆域自然保护区这两个指标位居前列外,大部分指标处于中等略靠后位次。综合作用导致我市生态保护排名靠后。
表6:2018年生态保护领域指标排名
二级指标名称 | 原始权数 | 指标类型 | 位次2018 | 位次2017 |
35.森林覆盖率 | 2.75 | 正向 | 2 | 3 |
36.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 | 2.75 | 正向 | 7 | 5 |
37.自然岸线保有率 | 1.83 | 正向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38.湿地保护率 | 1.83 | 正向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39.陆域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面积比例 | 0.92 | 正向 | 2 | 2 |
40.海洋保护区面积增长率 | 0.92 | 正向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数据缺失无排名 |
41.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任务完成率 | 0.92 | 正向 | 6 | 5 |
42.新增矿山恢复治理面积 | 0.92 | 正向 | 10 | 9 |
(五)经济结构亟待优化调整。增长质量指数重点从宏观经济的增速、效率、效益、结构和动力等方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体现绿色与发展的协调统一。2018年衢州增长质量指数70.98,居全省末尾,诸如人均GDP增长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水平性指标持续停滞不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今后一段时期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表7:2018年增长质量领域指标排名
二级指标名称 | 原始权数 | 指标类型 | 位次2018 | 位次2017 |
43.人均GDP增长率 | 1.83 | 正向 | 8 | 8 |
4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83 | 正向 | 10 | 10 |
4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83 | 正向 | 7 | 7 |
4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1.83 | 正向 | 7 | 7 |
4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1.83 | 正向 | 9 | 9 |
(六)绿色生活有待提升。2018年我市绿色生活指数73.44,居全省第10位。绿色生活指数包括8个二级指标,重点从公共机构、绿色产品推广使用、绿色出行、建筑、绿地、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等方面反映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2018年,全市以创文工作为契机,为改善城市面貌做了大量工作,公共机构人均能耗降低率和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均跃居全省第3位,较2017年进步较大。但是其余几个指标均持续居于全省末位未有改善(见表6)。
表8:2018年绿色生活领域重点关注指标
二级指标名称 | 原始权数 | 指标类型 | 位次2018 | 位次2017 | 位次2016 |
5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率 | 1.83 | 正向 | 9 | 8 | 5 |
51.绿色出行(城镇每万人口公共交通客运量) | 0.92 | 正向 | 10 | 8 | 8 |
52.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0.92 | 正向 | 10 | 10 | 10 |
5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1.83 | 正向 | 11 | 11 | 9 |
55.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0.92 | 正向 | 10 | 8 | 9 |